美學與倫理學交融的環境覺知教育

環境教育的目標之一在培養學生環境覺知與欣賞自然美的能力,強調環境素養之養成

期刊名稱 :  

H. Rolston的環境美學及其在環境教育 上的意涵

作者 : 楊忠斌 (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)

出處 : 教育研究集刊 第六十輯第四期 2014年12月 頁1-31

結語 :

  • 美學與倫理學交融的 環境覺知教育
  • 學習以肯定美學的角度去欣賞大自然
  • 教導學生透過自 然科學知識去發掘自然之美。 

金句 :

  • 自然環境的豐富性與價值是無以比擬的。自然的感知能力若能日益精進,必 能提升生活的樂趣與生命的境界,探索世界的奧祕之處 。
  • 自然中有陰影,也有光 線,生命在無價值的陰影中奮鬥而不斷重生,「無價值系統地驅動價值成就」。 
  • 美感可與倫理結合,但美感不能只停留在感 官上的愉悅與舒服而已,否則將造成外表好看的即保護,醜的即消滅,此不符合 環境保護的理念。若能由生態角度欣賞自然,則自然全美,皆應被保護,肯定美 學的主張可成為環境保護的一個重要基礎。 
  • 環境倫理學中由科學理解發展出人對環境的義務,在環境美學中也由科學發展出 美感欣賞。  
  • 只有經由科學,生物才 可能得到最適當的瞭解,科學的確能豐富、深化我們的美感經驗(Rolston, 1998, pp. 160-161)。
  • 而從生態系統的整體觀欣賞自然,適度尊重生物本身的特性、同理個體的生命特 徵,以一種愉悅的責任感之態度去欣賞自然,才會具有深度的環境覺知素養。 

環境倫理-就是環境教育終極目標

期刊名稱 :

 環境倫理-就是環境教育終極目標

作者 : 楊冠政(台灣環境較育之父)

結語 : 

綜上所述,可知人類的倫理信念已自人類中心擴展至生命中心及生態中心。

人類的倫理關係已突破人際關係,把動物、植物及自然環境列入間無倫理關係之信念已經開始瓦解。

基於人類自身福祉及自然的內在價值,自然界的動植物及生態系已漸為人類關切。非但人類的信念與態度已開始轉變,人類的法律制度亦逐漸邁向綠色的境界。

各國政府頒佈的野生物保育法中,均明確揭示尊重自然界生物生存權利,並設置保護區,使日漸稀少的物種不致絕滅。~引用期刊結尾